图片
《家庭教育蓝皮书(2024: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》显示,孩子学龄越大,家长的焦虑也就越大。图片
小学阶段有58%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感到焦虑,到了初中阶段,已升至64%。而小学升至初中,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占比也由10%升至20%。
报告还显示,小学阶段愿意努力学习的孩子升至初中后,占比由85%降至75%。
“你们别管我了行不行,我好累啊”,当宝妈黄姐在周六再次喊儿子小飞参加补习班时,还是被拒绝了。
为此,她十分无助地在家长群里发问,希望其他家长能提供帮助。毕竟,用她的话说:“班里没有哪个孩子不参加课外补习班的,怎么别的孩子能听话上课,我儿子就不行呢?”
“你直接骂他,孩子就是你硬他就弱,你一退让,他就更加懒散”
“小飞再不好好补一下数学,我女儿就要超过他了哦”
“你要是妥协,等成绩退步了,你就后悔了”
“……”
许多家长纷纷力劝黄姐采取强硬态度,毕竟如今小飞已经6年级,再不好好努力,很可能不利于入读知名初中了。
其实,从3年级开始,小飞周末就开始上数学、语文辅导班,寒暑假也是如此。
一开始,只要小飞喊累,他们就轮流灌输大道理刚开始儿子还挺,但或许是大道理说多了,小飞现在开始回怼,或者干脆不想去了。甚至,连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不肯做了。
之后,夫妻俩又转换策略。黄姐负责严厉责骂,丈夫偶尔动手打。
迫于父母的威严、强势,小飞只能不情不愿继续参加辅导班。不过,他经常找借口请假。
“花那么多钱送他到辅导班,担心他跟不上,可他自己呢,一副毫无上进心的样子,基本上躺平了,真不知道怎么办”,黄姐一提起儿子的“佛系”状态,就烦心。
《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24》显示,家长越来越“鸡娃”的同时,越来越多的孩子却偏爱“躺平”。
图片
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其实,和下面的几个原因有关。
原因一:孩子不堪重负
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发布的《00后、10后青少年情绪压力调研报告2023》显示,66.3%的青少年因学习成绩感到不快乐,成绩不理想。而那些成绩较好的,则需要奔走在各种辅导班,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。
图片
都说“重压之下出英才”,然而,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还较弱的孩子们来说,家长一直强调的“你必须考出好成绩”、“别人能做到,你也必须做到”等要求,让他们倍感压力。
原因二:自我保护机制
《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显示,我国未成年人患有抑郁症的占比达到总人数的30.28%,其中超过50%为在校学生。
图片
根据心理学可知,抑郁症是一种人类的自我保护、适应的行为,在遇到极大心理压力或负能量时,以萎靡、退缩的姿态保住生命。
而儿童心理专家们普遍认为,孩子以消极、没有追求目标、冷漠、逃避现实等心态,做出“躺平”的行为,就是一种抑郁症前期的自我保护开始启动,可视为“求救”信号。
原因三:追求自我
《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》指出,我国90%以上未成年人拥有手机,使得他们有更便捷的途径接触网络,精神世界更加多元化。
也因此,他们的思想相对以前更加开放,不愿顺从传统意义上的人生理想,和自我价值。
图片
比如,家长期望孩子长大成为公务员、入职事业单位等,这或许不是他们的理想,进而跟家长作对,或者干脆不想学了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超限效应”,也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。当家长把压力拉满,孩子其实已经感受不到了,甚至,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。
《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报告》显示,中国家庭经济支出中,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至少占50%,位列全球第一。
图片
同时,腾讯新闻网公布的调查数据指出,在关于“你对孩子最关心的事情”调查时,孩子的学习成绩仅次于健康、安全之后。
不难看出,家长们不仅十分看重成绩,还不惜“下血本”。
迫使家长如此“卷”的原因,第一个就是,不管是媒体还是各类教育机构等都大肆宣传教育资源的重要性,以至于家长产生焦虑的同时,滋生的压力也让他们向孩子施加压力。
李玫瑾教授说:“有的家长,会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,强加到孩子身上,期望孩子能替自己实现,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想法。”
不仅如此,甚至有不少家长,为了享受别人艳羡自家孩子的优秀的成就感,过度要求孩子在成绩、各种比赛中不断竞争。
还有一个原因是,家长的攀比心作祟。
为了跟朋友聊有面子,把孩子当做炫耀的资本,不惜花费大量金钱、时间,让孩子刷题、上兴趣班,感觉这些都做到位了,成绩自然会提上来。
然而,就像《一激到底: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》中提到,家长们过于用力、过度教育孩子,最终效果远不如使用正确的办法,进行顺其自然的教导!
你希望孩子优秀,孩子也一样希望有个成功的父母。所以,与其卷孩子,不如试试卷自己。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,都对自己多一点要求。
或许,在你的带动下,孩子的成绩,自然而然会有提升,根本不用“卷来卷去”,也不用威逼利诱。
李玫瑾教授在多场讲座中劝导家长们,关于教育孩子,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的同时,也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安排的高强度学习,否则很可能出现“拔苗助长”的不利后果!明智的家长,不应该是“卷不停”,而是会卷自己,带动孩子的父母,您觉得呢?
(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